所谓的“厚积薄发”,正是要你积聚自己的能量,仔细思考一下自己前进的方向,选择清楚自己的目标
快乐地工作——“厚积薄发”者的工作心态
主动设立高标准——“厚积薄发”者对自己的要求
从工作开始——“厚积薄发”的基础
追求完美——“厚积薄发”者的理想
感受北京,记录北京生活的点滴
最早接触虎符这个名词,还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该篇选自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写的是魏国公子无忌,即信陵君,结交隐士侯嬴,并采纳侯嬴所献之计,让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解救赵国的原委始末。到底这个用来调兵遣将的兵符是什么样子,最早始于何年代,在自己心中一直是个不解之谜。直到参观了首博举办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看到阳陵错金铜虎符之后,这个谜团才终于得以解开。
“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制作材料以铜铸为多。汉应劭《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中曾写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将兵符制作成虎型,足见古人对虎的形象的崇拜,虎符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分成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当中央调兵谴将时需要派使者去合符,两半勘合验真,方能出兵。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以此防止地方军叛乱的发生。
现存最早的虎符是秦惠文君时期的“杜虎符”,出土于1973年陕西省西安战国秦墓,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作昂首疾奔状,尾端卷曲。此符身上刻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又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 意思是说50人以上的用兵需要验虎符才可以征调,但遇到烽火燃起的紧急军情,可以不受此限制。
杜虎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