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

成长的快乐


所谓的“厚积薄发”,正是要你积聚自己的能量,仔细思考一下自己前进的方向,选择清楚自己的目标


快乐地工作——“厚积薄发”者的工作心态


主动设立高标准——“厚积薄发”者对自己的要求



从工作开始——“厚积薄发”的基础


追求完美——“厚积薄发”者的理想



2008年12月14日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七绝和汉宫秋词长咏石榴花
榴花初染火般红,

果实涂丹映碧空。
自古人夸多子贵,

如今徒惹恨无穷。



山石榴
【唐】杜牧
似火山榴映小山,

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

只疑烧却翠云鬟。




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青苔落绛英。



山石榴寄元九
【唐】白居易
闲折两枝持在手,

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

芙蓉芍药皆嫫母。




赵中丞折枝石榴
『元』 马祖常
乘槎使者海西来,
移得珊瑚汉苑栽;
只待绿荫芳树合,

蕊珠如火一时开。

2008年12月7日

zoo in winter


别理我,烦着呢!

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会儿

趁你们都睡的时候,先让我吃顿独食儿


那么大地方,干嘛非趴我身上睡啊


这不是冰红茶吗?怎么喝完没走三步就倒了,莫非是景阳岗的三碗不过岗?


我这叫冰上芭蕾,够拉风的吧
这冰冻结实了没有,别一脚踩空掉下去,我可得小心点儿

2008年12月6日

虎符-合同的前身



   最早接触虎符这个名词,还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该篇选自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写的是魏国公子无忌,即信陵君,结交隐士侯嬴,并采纳侯嬴所献之计,让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解救赵国的原委始末。到底这个用来调兵遣将的兵符是什么样子,最早始于何年代,在自己心中一直是个不解之谜。直到参观了首博举办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看到阳陵错金铜虎符之后,这个谜团才终于得以解开。 


  “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制作材料以铜铸为多。汉应劭《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中曾写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将兵符制作成虎型,足见古人对虎的形象的崇拜,虎符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分成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当中央调兵谴将时需要派使者去合符,两半勘合验真,方能出兵。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以此防止地方军叛乱的发生。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中展出的这枚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山东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虎作趴伏状,昂首前视,长尾曲翘,四足向前平伸。虎背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两行十二字,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驻守阳陵将领的兵符。


         

                          阳陵虎符拓片 

      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先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武则天当朝后改为“龟符”,中宗年间又恢复为鱼符。”。《朝野佥载》写道:“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 ”。鱼符也分左右两半,中缝处刻有“合同”两字,分开后,每半边符上只有半边字,合在一起才见完整的“合同”两字,所以又称此符为“合同”。这正是我们现在签约时一式两份、中缝盖章、双方各持一份的“合同”的前身。 


    现存最早的虎符是秦惠文君时期的“杜虎符”,出土于1973年陕西省西安战国秦墓,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作昂首疾奔状,尾端卷曲。此符身上刻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又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 意思是说50人以上的用兵需要验虎符才可以征调,但遇到烽火燃起的紧急军情,可以不受此限制。 


        

                     杜虎符


2008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