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于骨强度下降和易于发生脆性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遗传因素属于不可控制因素。就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来说,针对一些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意义更大,其中最为切实可行的莫过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强度的维持过程均需要充分的营养,其中包括大营养素(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钙等)。通常基本营养状况良好的机体,就骨骼健康而言最为关键的两个营养素是钙和维生素D。其他的营养素也有作用,但多数是通过影响钙吸收、骨钙动员或钙排泄来实现的。
本文主要介绍钙及钙平衡、其他营养素对钙平衡的影响以及营养对骨密度和骨折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钙与钙平衡
正常成人体内的钙含量大约为700~1500g,占体重的1.5%~2.2%。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的骨矿盐结晶中,仅有1%存在于体液中。骨矿盐结晶中的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其中磷和钙比例为6:10(毫克单位的比例大约为1:2)。
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钙为300~1500mg,而人体肠道的钙吸收效率差异很大,在20%~70%之间,随着年龄增大,钙吸收率会降低。一般来说,肠道钙吸收率受机体钙摄入量、营养状态、妊娠、哺乳和维生素D的补充等多种因素影响。未被吸收的钙会经粪便排出,粪便中排出的钙还包括经胆汁和其他消化液分泌入肠道中的钙。除粪钙外,体内钙排泄还包括尿钙排泄和汗液排泄。通常汗中丢失的钙可忽略不计,尿钙排泄正常人每天约有200mg。
随粪便、尿液和汗液丢失的钙需要通过饮食中的钙补充,这样才能达到钙平衡。如果饮食中难以提供足够的钙,则机体需要动员骨钙补充入血,以骨钙吸收来维持血钙稳定和满足生理需要。
为了维持机体钙平衡需要饮食中有充足的钙营养,各个国家所推荐的饮食钙摄入量不尽相同,2002年WHO在综合了多个国家资料的基础上的推荐量为:儿童期为500~700mg/d,10~18岁为1300mg/d,19~65岁为1000mg/d(绝经后妇女1300mg/d),65岁以上为1300mg/d。我国营养学会的推荐量较此略低。
牛奶和其他奶制品富含钙,且吸收率高,是饮食中最好的钙源,如果每天饮食中有2~3次含钙奶制品(如每次1杯奶、1片奶酪或1罐酸奶)就基本能满足儿童以及成人的钙需要。除钙营养外,奶制品中富含的诸如蛋白质和其他主要营养素对骨骼和全身健康也很重要。其他含钙较多食物有绿色蔬菜(如甘蓝、卷心甘蓝及苋菜等)、含骨的罐头鱼(如沙丁鱼和青鱼)、坚果类(如杏仁和豆类)、豆制品以及其他经过钙强化的食品或饮料。
其他营养素与钙平衡
除了钙以外,其他营养素也会影响骨健康,其中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食物中摄入的蛋白质、钠、草酸盐、咖啡因和纤维等物质也可能会影响钙吸收和排泄,从而引起体内钙平衡紊乱。
1. 维生素D
维生素D对钙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加肠钙吸收,并减少尿钙排出,同时又是骨骼更新和矿化所必需的。
机体维生素D来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个途径。蔬菜、蕈类食物中含有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ergcalciferol),鱼肝油、蛋黄和乳类中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3(胆钙化醇,cholecalciferol)。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均在小肠上端被吸收。
人体主要靠有皮肤7-脱氢胆固醇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3,维生素D3吸收入血液,再经肝内线粒体25-羟化酶和肾近端小管细胞线粒体内的1α-羟化酶作用而形成活性的1,25(OH2)D3,1,25(OH2)D3生成后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处的靶组织,因而被认为是分子结构中B环开放的一种甾体激素,又称D激素。
通常情况下多数正常人能够通过皮肤合成充足的维生素D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但在冬季,北方高纬度地区居民、不能进行户外活动的老年人和慢性神经疾病、胃肠道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及一些皮肤维生素D合成障碍病人则需要从饮食或药品中补充维生素D。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可增加其骨质疏松症、跌倒和骨折危险。
2. 蛋白质
蛋白质在人体组织的构建、修复和更替中是必需的,骨折愈合和免疫功能的维持也均需要蛋白质。蛋白质缺乏时老年人髋部骨折后死亡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之一。
但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机体对钙的需要量,因为蛋白质可增加钙排泄。食物中蛋白质摄入过多会用于能量的消耗,即产生化学物质硫酸盐,当硫酸盐从尿中排出时会增加尿钙丢失。推荐的蛋白摄入量是男性为56g/d、女性为44g/d。
3. 钠
钠摄入过多会导致尿钙排出增加,从而增加机体对钙营养的需求。我国北方地区饮食习惯口味偏咸,易于导致尿钙丢失增加。
4. 草酸盐
饮食中的草酸盐会干扰肠钙吸收,使机体对钙需要量加大。典型的含草酸盐过多的食品是菠菜,虽然菠菜含钙量较高,但是钙与草酸结合而不能被吸收。其他草酸含量高的食品还有大黄和红薯。
5. 磷酸盐
与草酸盐相似,食物中的磷酸盐也会干扰肠钙吸收,增加机体的钙需求。肾功能正常的人如果钙摄入达到推荐量,一般无需担心磷酸盐摄入过多。我国饮食中的磷含量较高。
2006年10月的《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的Framingham骨质疏松研究表明,可乐类饮料与女性骨密度降低有关,但其他碳酸饮料并没有此副作用。多饮可乐者的总磷摄入量并未显著增加,但钙磷比率有所降低。因此研究者认为,过多饮用可乐导致的低骨量可能与其中的磷酸盐而非碳酸有关(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年10月26日第6版)。随着我国生活方式的西化,可乐类饮料的引用量日益加大,青少年尤其明显,应对此倾向引起足够的重视。
6. 咖啡因
1杯咖啡中的咖啡因可能会使肠钙减少数毫克,但如果在咖啡中加入1~2匙勺即可避免该问题。因此,咖啡因的不利作用主要是由于一些人喝含咖啡因的饮料而又未同时摄入乳制品所致。
7. 纤维素
充足的纤维素摄入有助于食物消化和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如结肠癌和心脏病。但纤维素也可能减少钙吸收,尤其是小麦麸皮。由于纤维素通常不会摄入过多,因而不是主要问题。
营养与骨密度及骨折
营养对不同年龄段人体的骨骼健康都是必需的。一项研究表示,儿童和青春期少年补充钙剂、奶制品、牛奶或富钙奶粉1~3年,其骨量较未补钙的对照着更多。该研究是将原来饮食习惯中的每天600~800mg钙提高到1000~1300mg。尽管该研究为时不长,但推测如果维持较高的钙摄入量水平至达到骨峰值的30岁以后,则可使骨密度增加5%~10%,而峰值骨量如果增加10%,则可使未来发生骨折的危险降低50%。
但是,关于儿童期补钙骨量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完全一致,例如“健康儿童补钙骨密度增加十分有限”一文显示,补钙仅仅对儿童期全身和上肢骨量有轻微益处,而对股骨颈和脊柱骨密度影响不大。该研究是一项荟萃分析研究。
在成年人中进行的研究则显示,如果30~42岁的青年妇女中增加奶制品,其椎体骨量丢失减少。同样,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增加钙或奶的摄入,亦可延缓骨丢失。在“健康老年女性长期补钙骨密度持续改善”一文的研究结果证实单纯补钙有助于延缓骨丢失和降低骨转换,但对骨折的影响却不显著。还有研究表明,居住在护理院的老年妇女每天补充钙剂1200mg及维生素D800IU共3年,其髋部和非椎体骨折危险显著降低。
目前尚无统一的关于理想的血清25(OH)D水平标准。多数学者认为,较高的25(OH)D水平可能有利于骨骼健康。而在“不宜根据25(OH)D水平确定VD最佳用量”一文显示,血清25(OH)D为44nmol/L(17.6ng/ml)是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的截点,但该截点对骨量丢失的预测没有意义。因此,合适的25(OH)D水平应该更高,学者们认为因该大于70~80nmol/L(28~32ng/ml)。要达到该水平可能需要补充较大量的维生素D,每天需要800~1300IU。针对我国人群的合理的维生素D补充剂量尚需探讨。
总结
综上所述,充足的钙营养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在人生不同时间均需注意骨骼的钙营养和其他营养。奶制品是钙补充的最好来源之一。老年人由于摄入问题、食欲问题及其他药物影响等原因单纯从食物可能难以获得补充的钙,需要补充钙剂。此外,老年人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有不够维生素D摄入和生成者,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至理想的水平。
尽管钙和维生素D营养非常重要,还需注意饮食中的蛋白质、钠盐、草酸、磷酸和咖啡因等对钙营养的影响。营养仅仅是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生物方式干预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需要重视运动及必要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等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